日前,康希诺发布年业绩快报:全年营收43亿元,同比大增约倍,扣非净利润17.97亿元,这是康希诺首年扭亏为盈。康希诺方面表示,业绩增长主要原因在于旗下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商品名称:克威莎)的业绩贡献。
从成立以来,康希诺已经连续10多年亏损,从近几年情况来看:年-年,康希诺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8.72万元、.19万元、.34万元、.04万元,对应的归属净利润分别为-.91万元、-1.38亿元、-1.57亿元、-3.97亿元。作为生物医药企业,企业亏损加剧的原因往往在于研发投入。根据财报,康希诺年-年研发费用分别为万元、1.24亿元、1.58亿元以及4.29亿元。因此,尽管此前常年处于亏损状态,但凭借着在研发上“砸钱毫不手软”的押注,以及“疫苗新贵”、“新冠疫苗第一股”等光环,早期康希诺仍吸引了大批投资者为其前景买单。年3月,康希诺H股上市,上市首日收涨57.73%;年8月13日,康希诺登陆科创版,上市首日收涨87.45%。康希诺成为科创板开板以来首只“A+H”疫苗股,并且一度深受资本宠爱——年6月23日,康希诺—U(.SH)在科创板创下元/股的最高点,距离其.71元/股的上市发行价涨幅超2倍。年6月24日,康希诺生物—B(.HK)在港股创下港元/股的最高点,距离其22港元/股的上市发行价涨幅约19倍。无论是在A股还是H股,康希诺的表现都一度领跑整个医药板块,然而最高点也是分水岭,在取得最高点之后,康希诺A、H股都在伴随整个医药大环境调整的同时,一路跌跌不休。截止今日(年3月1日)收盘:康希诺—U(.SH)在科创板收盘报收.79元/股,市值亿,股价距离最高点已经跌落约68.8%;康希诺生物—B(.HK)在港股收盘报收.8港元/股,市值亿港元,股价距离最高点已经跌落约68.7%。而据瑞银最新研报显示,康希诺生物—B(.HK)目标价已从港元下调至港元,调整后的目标价对比其在港股创新的最高点记录已经打了5折。尽管投资环境变幻难测,机构的目标价也无法作为未来康希诺股价走势的最终依准,但从一定程度上,目标价反应了市场当下的某种判断。为何康希诺业绩暴增扭亏为盈,市场对其信心仍然欠佳?其未来又有哪些看点?01新冠疫苗业务收入存在不确定性
据瑞银研报推测,在康希诺总收入中,新冠疫苗业务或占比97%,由此来看,克威莎年业绩或超40亿元,独挑康希诺营收大梁。而在业绩公布的同期,克威莎还迎来另外一个好消息:年2月,克威莎与智飞龙科马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共同获批在中国用于序贯加强免疫接种,即“混打加强针”。毫无疑问,加强针为克威莎打开了一个新市场。然而与当年头顶“新冠疫苗第一股”光环上市、备受资本追捧的境遇相比,此次克威莎获批“加强针”的利好消息,市场显然兴奋不足,康希诺A、H股在之后的连续几日震荡微涨。主要原因在于,市场普遍认为克威莎收入存在不确定性,根据瑞银研报指出,克威莎市场份额将受到高疫苗接种率和新替代品供应的影响,包括辉瑞的Paxlovid等新冠口服药物。而截至2月15日,中国已有12.31亿人接种了两剂疫苗,5.02亿人接种了加强针,因此下调了对克威莎的预测。值得注意的是,克威莎是国内唯一获批的单剂新冠疫苗,其腺病毒载体技术路径曾经在对抗埃博拉病毒时一战成名;同时它也是我国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COVID-19疫苗,也是全球首个进入I、II期临床研究的COVID-19疫苗。然而,被寄予厚望的克威莎的发展似乎没有让市场特别满意,其“产能供应”等情况也一度引发业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