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庄季裕的《鸡肋编》中记载:“京师僧讳‘和尚’,称曰‘大师’;尼讳‘师姑’,呼为‘女和尚’。”对于僧人,我们常常称其为和尚,实际上,“和尚”本来是属于一个尊称,还要有一定资格,并且堪为人师的僧人才能够被称为和尚,并且不是任何僧人都能这样称呼的。而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和尚”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为和尚。然而长久以来人们将男性僧人成为和尚,而将女性僧人称为尼姑,久而久之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事情了。而对于出家人我们还有另外的一个称呼,更不如说是贬称——秃驴。实际上,秃驴一词的最早是因为云游四方的僧人都爱牵着驴子去化缘,因此人们见到的多是骑着驴子的僧人,而由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为了敛财而假冒僧人进行偷蒙拐骗,因此玷污了出家人的名誉,因此便有了秃驴的贬称。而曾经有一个和尚便向大名鼎鼎的郑板桥求对联,上联是凤来禾下鸟飞去,而为何看完下联为何尴尬了呢?这就于秃驴一词有关了。“怪人”郑板桥郑板桥作为一个文学家、艺术家的同时,在中国思想史上也应占有一席之位。不了解郑板桥的人,大多都只知道其在书法以及作诗作画方面负有盛名,作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诗、书、画被后人世称为“三绝”,他也称得上是清代非常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那么,除此之外郑板桥是个怎样的人呢?实际上,在很多历史资料中说板桥是一位怪人,他不仅画画的怪、文章写的怪,并且还性情怪以及行为怪。而在他的“怪”之中又含有几分幽默,也因此才成为了“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怪在他作字画时便有所体现,郑板桥的字画在其时非常的出名,因此那些附儒风雅的暴发户便对他的字画百般追求,然而郑板桥怪就怪在这些人纵使花费高价他也不为其创作,不高兴时甚至还要骂人,而在高兴时就算分文不取他也要马上动笔送人。实际上,郑板桥并非真是一个怪人,应该说他是一个个性率真的人,对于那些势利的官宦劣绅,他向来都不待见,甚至是非常的厌恶唾弃,而对于那些善待他人的贫苦百姓,他却始终都真诚待人,并且竭尽所能的相助。而久负盛名的他,不免经常遇到势利之人,身为文人的他,总是破口大骂也有些不妥,因此郑板桥便采用了文人才会的骂人方式。郑板桥骂秃驴古代多数文人都爱山水而不爱豪宅府邸,郑板桥便是其中之一,而在外游荡的他经常到寺庙投宿,在此过程中他也结识了不少僧人朋友,对于郑板桥来说,那些脱离了世俗的僧人非常的符合他交友的条件,然而,并非所有僧人都是如此。郑板桥对于佛学的研究颇深,也因此他十分憎恶那些势利市侩的和尚。一次,郑板桥照常到一寺院中投宿,而前来接待他的和尚一看他邋邋遢遢模样,一副穷酸秀才的样子,于是十分势利的说规定必须要抄写一定数量的经文才可以借宿,其语言十分的傲慢,而当时天色已晚,抄写经文对郑板桥来说又非难事,因此便答应了。然而,在郑板桥抄写完毕之后,那和尚见郑板桥字迹非普通人所写,因此询问其名号,得知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便百般求他送一副对联,晚上才可供应一床棉被,而郑板桥无奈的写下了:凤在禾下飞去鸟,马到芦边草不生的一副对联。和尚一拿到对联也是非常的高兴,在看到了对联中的内容之后,也是非常的欣喜,因为凤代表的是祥瑞,而马到表示施主光临,表达的皆是喜事,并且描绘的场景与寺庙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相符,因此他便高兴的收下了,并且在之后将对联裱悬于佛堂之人,逢人便夸。然而,一次有文人经过听到和尚耀武扬威的样子,大笑了起来,和尚不解问其缘故,原来,凤凰的凤字,用古代的繁体字写是“鳯”,”而对联中写的“凤在禾下飞去鸟”,就是“秃”,而“马在芦边草不生”便是“驴”,合起来便是骂那个和尚是秃驴了,被其点破之后,那和尚才恍然大悟顿时脸红气促,暗自叫苦不迭。可以说,郑板桥这一招真的是高,既没有直接破口大骂损了他大文人的名声,同时又让那个和尚为自己的作为而羞愧,不仅如此,可以说通过这次的事件让郑板桥更加的受人敬重,其才名也是更加的出众了。苏轼骂秃驴无独有偶的是,著名的苏轼也曾写对联暗讽秃驴。在北宋时期,苏轼也堪称是对联的高手,即便是放眼整个历史长河,苏轼的对联造诣也是首屈一指的。而历史上流传很多苏轼的对联故事,我们至今回看,仍会忍俊不禁。苏轼信奉佛法,而当他一次前去一座寺庙游览之时,却早有听闻那里的和尚经常吃肉喝酒,品行不端,因此心里有了几分不满。而当时庙里的和尚不知是大名鼎鼎的苏轼前来,因此对其百般冷漠,一直到意外听到了原来来人竟是苏轼时才立马转变态度,对其礼遇有加,而且还吩咐小和尚准备了上好的酒席款待,宴席间毕恭毕敬,低头哈腰,招待得格外殷勤。庙里的大和尚不知道是大名鼎鼎的苏轼前来,一开始对他百般的冷漠,苏轼也不在乎,只顾自己游玩。到了午饭十分,苏轼来到了寺庙的斋堂,老和尚与苏轼简单交谈几句后发现面前这个人言语不凡,就问了他的名号,最后才知道是苏东坡,立马对其礼遇有加,而且准备了上好的酒席款待,宴席间对其毕恭毕敬,格外殷勤。而就在苏轼将要离去之时,那和尚又死皮赖脸地要求苏东坡题字留念,而苏联早有准备,挥笔写下了一副对联:日落香残,去了凡心一点;火尽炉寒,来把意马牢栓。那和尚起初也以为是好话,因此而洋洋得意,结果一些文人一见便哈哈大笑,原来这幅对联与郑板桥的那幅含义相近,皆是骂和尚秃驴的,那和尚仔细观看果不其然,最后才知道自己上了苏轼的当了,灰溜溜的把对联撤下。像郑板桥与苏轼等文人,对于这些势利的僧人可谓是有一套治理的办法,想必他们在经过了这番教导之后,也能够学乖一些,好好的做一名出家人吧。小结令人感到可笑的是,当那个被郑板桥讥讽了的和尚得知了郑板桥所写的对联是在骂他秃驴的时候,那个和尚虽然是非常的生气,却仍不舍得将对联扔掉,因为当时的郑板桥已是扬州八怪之一,其名气很大,想要他所作的对联的人众多,并且多是求而不得,可以卖出很高的价钱,因此即便是痛骂讥讽自己的对联,那和尚也不忍心丢掉。由此也可以看出那和尚的可笑之处,也让人觉得郑板桥讥讽的做法真是非常的正确,身为出家人,便要舍弃世俗的欲望,而他不仅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并且还如此之势利,会被郑板桥如此讥讽也真是活该了。像郑板桥这样用对联文雅的对和尚的这种做法做出反击,便是对联的魅力之一。然而,如今懂得作对联的人却是少之又少了。作为我们的艺术珍宝,对联不仅仅讲究的是对仗工整,而且一副高深的经典佳对,往往包含着一些道理,或是像郑板桥的对联一般有独特的含义,因此对联可以说就是一种高级的文字游戏,文人墨客对其更是喜爱有加。可以说对联文化历史悠久,传承了千百年,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闪亮的明珠,千百年一直散发着它独有的魅力,到了如今可以说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也要学着去了解,并将其传承下去!参考资料:《鸡肋编》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