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丨欧阳中石干什么都要有点精气神齐鲁

欧阳中石是位传奇人物。他学哲学出身,却成了我国书法高等教育的先行者;他是书法名家,同时也是京剧大师奚啸伯奚派的第一传人;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大家,却常笑言自己“无家可归”。在传统文化中,他自然行走,自如穿梭。是什么成就了他?他反复讲的一句话,或许就是答案:“干什么都要有点精气神。”采访欧阳中石,是名副其实的“近距离”:面对面坐着,记者的嘴巴对准他听力微弱的右耳,大声喊;或许是想用同样微弱的视力,捕捉记者提问时的口型,他挺直腰板,用力探着脑袋。尽管,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眼睛和耳朵“都不顶事儿”了,可他却一直都没闲着。天天写书法,还定期给学生上书法课。无论谁和他提起书法,他都很兴奋,恨不得把他心里的汉字之美,一股脑都“倒”出来。(欧阳中石书法作品)解放周末:上个月,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访华,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用毛笔题写了“厚德载物”几个字送给她,米歇尔连连赞叹“太美了”。尽管很多外国人并不怎么认识汉字,却也能够体会到书法之美。书法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欧阳中石:我们的书法为什么会受欢迎呢?先来看看“书”的本体——汉字。人与人交流最方便的工具是语言,但是语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要把它记录下来。怎么记录呢?大有讲究。如果记录的是声音,声音和客观事物没有必然的联系,直接交流思想就比较难。如果记录的是画,不管哪国人、从哪儿来的,看而能懂的可能性就大多了,这是了不得的。我想,汉字正可以被理解为是对画的记录。我们用笔把这些画画下来,就容易被人读懂,也可以展示汉字的结构和美。解放周末:一字一幅画,每个字都不简单。欧阳中石:对,汉字是画,又绝不是简单的画。有形的,就画出形状来;无形的,就画出意思来。就像“男”这个字,古人就画了块“田”在上边,下边出“力”气,就是“男”的,这太妙了。看到太阳,画个圆圈就行了;看到月亮,就画个月牙形。但是“光明”画不出来,就把这两样放在一块儿,一个是发光的,一个是反光的,放在一起就“明”亮了。像“厚德载物”,这几个字多好啊。《易经》里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什么“地势坤”呢?“坤”当什么讲,当顺。天没完没了地向前运行,我们就更要自强不息;地势的自然规律是顺势,我们就要有顺势而行的能力,托载万物。(欧阳中石书法作品)解放周末:因此,汉字的美不仅在于形,更在于有形之中的无形之意?欧阳中石:讲汉字的意思,就是想向世界表达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我总是说,书法是中国人奉献给全世界的礼物,它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文化,是活的、有生命的,是能够感染人的。现在,世界各地很多朋友对我们的书法感兴趣。因此,我们的任务很重,要珍惜,别胡来,别写的那些字我们自己都不懂,人家更不能懂了,那样下去可就坏了。很多新事物、新思想因为不精,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被历史淘汰对书法感兴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欧阳中石不记得了,他始终难忘的是自己小时候向家乡的武岩法师学习书法的故事。当时,武岩法师让欧阳中石在他提供的宣纸上写书法,收费五块钱一张。在那个时代,一袋面粉两块钱,五块钱够他们全家人吃两个月。武岩法师还规定他不能回家练。欧阳中石只能在现场非常专注地看老师写字,然后小心翼翼地提笔,每次下笔都觉得心疼。所幸的是,他很快就写得有模有样,学到了精髓。最后,武岩法师把收取的费用,全部归还给了欧阳中石的母亲。很多人问过欧阳中石:书法为什么那么吸引您?他都会讲起这段往事对他的影响:学书法是学精髓,学会悟,这是多大的吸引力!(欧阳中石书法作品)解放周末:年,美国《洛杉矶时报》曾报道称,当中国人拥有的工具——手机、电脑越多,他们就越没有机会一笔一画地书写,而这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写字的人越来越少,您担心吗?欧阳中石: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现在写字的人确实比以前少了,有的人都干脆不写了。因为电脑出现了,往往打字就够了。一方面,电脑打字速度快,这是好事。但另一方面,人还是需要美感的,而打印出来的字似乎就差了些。其实,字要打出来,还是以写为本。没有这个本,光靠技术也不行。所以我说新事物的发展虽好;但我们还要提出更高的要求,最好能把记录的速度和美感都囊括进去。解放周末:启功先生曾说过,“盘子不是永远向上盛东西的,立起来也可以当小车轮子用”,意思就是书法即使不做电脑里的字库,也不会死。欧阳中石:我们的书法艺术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它的实用性,进入了艺术的实用性阶段。篆书、隶书,不早就不实用了吗?可是我们还是有很多书法家在写篆书、写隶书,也还是有很多人希望看到篆书、隶书。我们的书法艺术,回头看,源远;向前看,流长,具有无限的生命力。电脑、互联网这些新事物当然好;但也不要排斥旧事物。我记得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曾说过,他在读中国古代典籍的时候,是在书架上翻书,一行一行看文章,很慢、很费劲,可是查着查着,他也懂了。现在,这个过程变成了一步到位,马上就达到了,比如查个“学”字,一敲电脑,突、突、突,所有的“学”字都出来了。这很好啊,可是我们究竟懂不懂啊?解放周末:您谈到的这点,其实是“新”和“精”的关系问题,我们现在更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564.html